教育史上的失踪者:中期的海门师范(1951—1962)

文章出处:m6体育app官网    人气:2367    发表时间:2025-04-22 16:09:12

  海门师范从1951—1962年间从创办到大扩招再到停办的历史,其实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缩影。这所起伏兴衰的学校,见证了中国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教育摇摆前行的过程。海门师范这一段时期的办学历史表明,对于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认识,许多人存在着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一哄而起大办师范时并不符合教育规律,缩减甚至骤然停办师范时也同样违背教育常识。

  1949年1月31日,海门全境解放。【1】(2-3)为适应新形势,尤其是缺乏教师的现实,东南行署于本月22日即组织文教接受组,待命到新解放区接收学校。【2】(18)同年8月,海门相关文教部门对全县小学教师按文化水平与业务能力做全面甄审(调查的最终结果见表1),暴露出整个海门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现实:

  1951年上半年,海门“又两次招考小学教师,经筛选后录用65人,一般只有初中肄业程度。”【3】(186)1953年上半年,为贯彻中央文委关于“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方针,海门“对全县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做全面调查(通过考试、听课、看作业等),认定在1472个小学教师中,能胜任高级的364人,占24.6%,不称职的100人,占6.8%。对不称职的,分别作了调整。”【3】(192)

  显然这批小学教师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足以满足马上就要来临的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教育教学工作。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海门14岁以下人口占人口总数38.42%。【4】(136)1956年3月,海门全县进行了学龄儿童(8-13岁)的普查工作,“学龄儿童数为89828人,其中未入学的有2986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6.76%。”【3】(200)

  鉴于海门教师奇缺的现实,海门县政府于1949年9月1日在海门中学增办简易师范班(50人,一年制,笔者注)、小学教师训练班(210人,两期半年制,笔者注),共培养教师260人,以应急需。【4】(710)同时,1951年2月海门全县公立小学各班学生均达到饱和点,后扩充了185个民办班级,并试用带徒弟方式培养师资。【3】(184)1951年开始从部分农民业余学校中和历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中,吸收部分人员当民办小学教师、中学教师。【4】(719)同时,海门又两次招考小学教师,经筛选后录用65人,但文化一般只有初中肄业程度。【3】(186)

  1951年8月24日,海门初级师范学校创办,设于县城能仁初级中学旧址。【4】(30)承担海门、南通、崇明,启东、如东5县初等教育师资培训任务,当年招收高小毕业生200名,学制3年。【4】(709)9月23日正式开学【7】(139)。

  当时师范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是195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颁布“以新民主主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草案》和1954年教育部参照苏联教育学的一般体系拟定的《初级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学大纲(草案)》【8】(7-9)。所以当时海门初师,“教导处按照苏北行政公署文教处下发的关于初师教学计划开设课程,设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生理卫生、动物和植物等科目,使用初中课本;二年级起开设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教材教法等课程。”【7】(24)校长由县文教科科长沈斌兼任,沈斌,“1925年出生,启东市人。1944年南通师范毕业,留校任教,先后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通师侨校、东南中学、海门中学工作。1949年初参加与接收海门中学,1951年6月调任海门县文教科长,1951年下半年至1953年上半年兼任海师校长。”【7】(35)

  1952年上半年,海门初级师范学校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的社会知识青年100名,编为半年制师训班2个。【4】(709)1952年7月23日,“海门中学初中部、海门初级师范、私立培新初中(前身为锡类中学,笔者注)开始联合招收新生,统一试卷一次录取。”【3】(189)招收

  第2届初师生100名,另归并县内聚星、江家和三星3个初中补习班学生200名,编为1年制初师速成班4个。1954年下半年,兼办2年制小学教师轮训班。【4】(709)1953年5月海门举行中会,海门初师列在初中组。【7】(140)——这能够准确的看出整个海门初师阶段层次与初中相当。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956年7月始,初小毕业直升高小,不再发初小毕业证书。【4】(701)为适应这种教育趋势,1956年5月,江苏省教委决定学校由初师升格为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同年8月,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师范学校”;9月,学校开学,在南通、崇明、海门、启东、如东等县招收初中毕业生400名,编为中师6个普师班和2个中师速成班。加上初师留下的3个小教轮训班,全校共11个班,学生550人。1957年1月,小教轮训班学员结业。【7】(25)

  同时,为加速培养小学教师,1956年6月6日在教师星期学校的基础上,海门建立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设办公室于海门师范学校内。【3】(202)1956年秋,县速成师范学校创办,招收初中毕业生200名,设4个班,教职工10余名。原定学制1年,培养初小教师,课程比中师一年级略多。1957年2月,学生分别转入海门师范速师班和海门卫生学校后停办。【4】(709)这样海门师范的规模达到了12个班级,600名学生的程度。1956年9月23日,南通师范函授部又在海门师范设辅导站。【3】(204)至1960年上半年,海门师范共有中师15个班、小教轮训2个班、农速师4个班,合计21个班,学生992人。(《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9】(2)

  从表4、表5能够准确的看出,无论是初师还是中师时期,海门师范培养的学生中,正常的毕业生数皆少于各种速成或函授的学生数,将学生通过短期训练后能迅速填补小学空缺岗位成了创办师范学校的工作重心;而且即便是正常的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急就章”式的培养,像1953年4个一年制师范速成班学生200人结业,大部分分配工作,仅60人继续升学上通师。【7】(141)1958年9月7日首届中师生2班95人提前毕业分配工作【3】(213),这批学生实际在校时间为2年。这种状况也与整个国家的大形势有关,1951年8月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提出5年内培养百万名小学教师目标,确定师范教育工作方针是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在师范学校里附设训练班,分初师速成班和师范速成班,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1年。【10】根据这种会议精神,江苏教育厅提出把中等师范学校“办成一揽子师范”的规划,即“将长期培养、短期培训、业务进修、函授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一并交由各市、县的师范学校负责”。【11】(756)

  海门初师原在的私立能仁初级中学“是一所小型中等学校,在大约15亩土地上,建有8个教室、2个办公室、12个宿舍,一个可容纳200人左右的礼堂,一个厨房。……第一届4个班学生全部食宿在校,次年,虽一个南通、如东班学生回如东初级师范,一个启东班学生回启东初级师范,但海门仍连招两班。”【7】(24)所以校舍依然紧张,设备不足。在当时南通专员公署和海门县人民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决定新建海门中学校舍,省政府拨给初师的基建经费拨给海门中学,而初级师范则迁入原海门中学校址。1954年下半年,海门中学新校舍建成后,原校舍全部让给海门初级师范。【3】(195-196)这样至1962年停办,海门师范办学地址一直未变。1956年5月,因升格为中师,获拨款扩建校舍,在校舍西侧征地25亩,先后建造4排12间教室和部分宿舍、实验室、仪器室等。1958年在马路南侧又建两排32间宿舍,通海中路4号又建校门。【7】(25)至1960年1月,海师全校教师42人,大学本科毕业9人、专科毕业及本科肄业两年以上14人、本专科肄业未满两年4人、高中毕业或肄业15人;教龄不满三年12人、三至五年4人、五至十年8人、十年以上18人;21人从小学提升到初中再提升到中师、5人从初中升到中师、4人从小学提升到中师、仅12人担任过高中教师。(《抓紧教师进修提高教学质量》)【9】(71)不过这些学历多通过函授甚至是周日下午和晚上在本校自己的函授获得,据1959年11月5日海师《我校在办好师范学校同时怎样领导好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的》报告中提及,“教职员69人(包括教师进修学校在内),参加高师中文函授的12人,数学7人,历史4人,地理2人,物理2人,合计27人。”【9】(80)

  1952年7月,海门初师进行评薪定级,“平均薪资164.2工资分。”【3】(190)当时1个工资分约0.22—0.24元【12】(1138),可知海师教师工资在36.124—39.408元之间。——1952年,海门城镇职工年平均薪资为294元(合月工资24.5元,笔者注)【4】(845),海门全县人均年收入91元(合月收入7.58元,笔者注);【1】(65)整个南通职工的人均年工资为364元【5】(71)(合月收入30.33元,笔者注)。

  1956年工资改革,小学低年级教师月薪34元,高年级教师43.5元,初级中学教师51元,完全中学教师64元【4】(721)。考虑到1956年学校已经升格为中师,与完全高中相当,那么海师普通教师的工资也当在64元左右(年工资768元,笔者注)。——据1951年在如皋师范工作的王亦群回忆,当时每月工资42元,第二年试用期满是65元。【13】(66-67)海门师范学校的经费由省拨款【4】(722),海门初师阶段的教师工资低于中师的如皋师范,海门中师阶段教师工资与同期如皋师范的教师工资基本相当。这个收入高于同期海门科文卫生系统的平均薪资,也高于当时海门全民单位年平均薪资,更高于同期的农民、工人:1956年,海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79元【4】(837)(合月收入3.2325元,笔者注),1957年为45.09元【1】(111)(合月收入3.7575元,笔者注);1957年海门城镇职工年平均薪资为为459元(合月工资38.28元,笔者注)。【4】(845)

  按照校史上的记载,当时教师伙食采取包干制,每人每月12元,8人一桌,中午4荤2素2汤。勤杂人员每天早晚给教职员送热水、泡开水,甚至冬天为教师晒被,夏天为教师揩席子。学生伙食由政府供给,每人每月6元,集体用膳。因后勤自己养猪,学生每天都有鱼、肉,逢到节日还要加菜。学生毕业,师生联欢聚餐。为方便师生回家,总务部门常为师生代购车船票,或接洽包车。【7】(31)——王亦群回忆,当时猪肉一斤三角,河鱼、带鱼一斤两角,一碗羊肉粉丝一角(有时还另送一碗),一碗豆浆二分钱,两只擦酥烧饼六分钱,一只大肉包子五分钱。【13】(67)尽管海门与如皋物价不一样,但对比海门同期工农及别的行业的收入,依然可以窥出当时海师教师每月12元与学生每月6元的伙食费是相当充裕的。

  而且,1952年下半年苏北行署通知当年下学期起高等学校、师范学校和技术学校一律不收学杂费。【14】(90)所以能上师范于学生而言经济负担基本没有。

  1949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节译的卡伊洛夫(即凯洛夫,笔者注)主编的《教育学》(《人民日报》题为《苏联国民教育制度》,于卓节译)【15】,教育界掀起了学习苏联的教育学热,受此影响,海门师范自1952年开始,教导处即组织教师学习凯洛夫的“五

  大环节”教学法,并按照这些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并采取五级记分法评定学生成绩。【7】(29)因海门全县各级学校教师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1953年4月14日,初师教师沈思寿(又写作沈斯寿,笔者注)在全县部分中小学教师会上,还作了教学原则和教学环节的辅导报告。【3】(192)当时如曹孚等中国学者对凯洛夫的理论积极作辅导性和普及性报告【8】(8),海门师范也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曹孚的《教育学讲座》【7】(27)。

  1958年,学校也开始了“”。师生边上课边参加政治中心运动和生产劳动,并制定了贯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开展课外研究活动,如语文课提倡写万首诗,歌颂总路线、、人民公社;歌颂劳动人民的冲天干劲。学校办校刊《上游》、《红专》等刊物。(《教学、劳动、生活全面安排方案》)【9】(53)海师支部在1960年3月10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中展示出这样一份成绩,“语文成绩优良的学生,57年下半年为86.34%,59年上半年上升到93.12%。通过生产劳动的实际体验,学生写出了6万多篇文章,其中178篇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如丁晓如写的文章已选入业余师范语文课本。再如顾定斐写的《除麦草》一诗被选进如郭沫若、周杨合编的《红旗歌谣》里:

  当时认为通过这一些活动,“学生的知识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政治、语文、教育三科有90%以上的学生得到优良成绩。数理化三科,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也有了进步。”(《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些作法和体会》)【9】(31)1959年春季开学,海师领导提出“拿出雄心壮志,办好我们的学校。为赶通师,赛如师,超昆师,夺取全省冠军”而奋斗。(《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9】(8-9)语文组表出决心:“海门师范要把通师超,这是我们奋斗目标,也是我们行动口号,不怕人家说我们太自骄,只要我们干劲大,志气高。有力保证是党的领导。们批甲上马吧!谁是英豪,且看今朝。”数学组表决心,组里不但有老将黄忠,同时还有女将穆桂英(《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9】(11)……1960年海师初步规划科学研究的题目共有127个。(《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些作法和体会》)【9】(34)

  1958年,海门师范与海门中学有小高炉58只,共炼出生铁83467斤、焦炭100吨。【2】(192)9至11月底,整个海门中小学大炼钢铁,“海门师范、海门中学组织‘钢铁兵团’五团、六团,竭尽全力大搞。以后又是‘大战三秋’(以搞深翻土地为主,搞秋收、秋种、秋培)‘大办工厂’(办翻砂、木工、铁工,生产‘糠荃’车间等)以及‘大搞养猪’等。”【3】(213—214)大炼钢铁在当时还被认为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化学教师讲解钢铁原理和炼铁的知识和技巧,物理老师讲电动机的构造原理,数学老师指导学生计算电动机得转速……”(《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些作法和体会》)【9】(30)同年10月15日,海门全县中小学师生9.41万人,在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中,被县、社(人民公社)党政“强令规定停课10天,全部投入大战‘三秋’、深翻、大办沼气、大办工业的运动。中学教师、学生和农民一样,实行大兵团调防作战。”【3】(214)海师师生也从10月15日至24日停课十天“大炼钢铁”和支援农村秋收运动,部分支农师生还分别赴海门的一些公社参加“深翻密植”“挑灯夜战”。【7】(144)夏秋两季忙假期间,海师“为了支持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发展,全校师生千车万担送肥下乡。积极参加公社的生产劳动,和社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9】(3)组织师生“到天补国营农场、秀山、厂洪等人民公社去参加三夏、三秋的劳动。”(《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些作法和体会》)【9】(26-27)时任海师党支部书记的黄德范还用他擅长的“老干体”记录了1961年6月海师师生到数十里外的四杨坝抗洪抢险一事:

  1959年11月16至22日,南通地委的冬季副业生产现场会议上提出“在养猪方面,年底要发展到每户一头半,比10月底的圈存量增加一倍以上。明年达到每人一头猪”的目标。【17】同月25日,海门县委紧跟着发出《关于全力发展畜牧生产的通知》,提出确保生猪圈存150万头力争200万头、山羊棚存150万头的目标……【1】(131)再加上王韦平厅长在省中等学校校长会议上提出大搞养猪的要求(《我校在勤工俭学财务工作方面的几点体验》)【9】(83),养猪成了一项政治任务。这种形势下,海师1959年养猪235头(《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9】(3)、1960年提出实现养猪800头、力争1000头的目标。(《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些作法和体会》)【9】(34)校方不断开展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通过开展经常的总结评比,评选饲养积极分子,表扬爱猪如命的优秀饲养员的优秀事迹,赛诗会上朗诵‘我们的心向畜牧场’等诗篇”。(《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些作法和体会》)【9】(28)

  越看它越喜欢,劳动的乐趣说不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9】(4)

  想不到你懂得孬和好!”(《关于劳动列入正课使劳动制度化经常化的经验》)【9】(35-36)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从前掩鼻过猪舍,今天赤脚下猪圈。即使猪粪迸上脸,随手一抹不解意。”(《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些作法和体会》)【9】(26)“昔日过猪圈,掩着鼻子还嫌臭。今天去打扫,我们手淘猪粪不怕脏。”(《我校是怎样大搞养猪的》)【9】(44)……

  学校还开展辩论赛,在能否“穷养猪”、能否“大养猪”、能否“养好猪”一系列问题上展开思想斗争(《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些作法和体会》)【9】(32);对养不好猪的同学进行批评,让他们在会上作了自我检讨并表了养好猪的决心。(《我校是怎样大搞养猪的》)【9】(45)在养猪这件政治大事上,海师制定了“定班、定圈、定人、定头、定指标”的目标。(《教学、劳动、生活全面安排方案》)【9】(57)

  与整个大时代一样,海师人似乎都沉浸在“”的各种成绩的喜悦之中,除养猪外,按当时的总结,海师日生产粉笔由600盒上升到1000盒,59年生产蔬菜12万斤、兔百只、养鱼万尾(《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9】(3),1960年力争生产100万盒粉笔。(《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些作法和体会》)【9】(34)开展技术革命群众运动后,一个多月中海师师生献计献策8400多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搞技术革命运动》)【9】(65-66)1960年4月23号,海师专门成立专业革新小组40多个,革新项目321个。如电催眠器、心音扩大器、半导体硅、粉笔浇制机、半导体收音机、高仿度10管收音机、对讲电话会议收扩音四用机、阴极射线示波仪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搞技术革命运动》)【9】(66);自制收音机20多架;研发化工产品,用磠块制取盐酸、草木灰制取三钾盐等10多种;用锅脚水、淘米水等制成酒精。【9】(3)更不可思议的是“无粮酿酒”、“人造棉”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搞技术革命运动》)【9】(65)海师人发明的切菜机、淘米机、土水泵、洗菜机在本校召开的县技术革新现场会上展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搞技术革命运动》)【9】(67)……土水泵研制成功后,炊事员也写诗歌颂:

  群众智慧赛过诸葛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搞技术革命运动》)【9】(68)

  按当时的说法,通过这一些劳动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甚至是健康层面,“校医室统计,1956年门诊人数455人次,其中头痛失眠的84人次;1958年6月门诊人数208人次,头痛失眠只有13人次。”(《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9】(7)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的存在,认为大炼钢铁和下乡劳动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有学生说:“办工厂,投资多,收益少,不合算”、“简单劳动,价值不大”(《我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些作法和体会》)【9】(32)、“我们是来念书的,不是来劳动的”、“我们劳动为了将来29元钱”(《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9】(6)……在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中,这些与大时代不和谐的杂音只能零星地出现在被批判的文字中才得以保留至今。

  1960年3月26日海师支部《坚持教育革命,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很自豪地列举出了下面的成绩:“以来,我们组织学生为县委县人委、兵役局、大生三厂、青龙港码头等三十多单位画画、写标语、书写大幅贺信、画制报喜图表等,前后共写标语6000多张,屋顶标语2000多字、报喜贺信1000多张,画画1750幅。1959年第二学期,学生参加各种宣传活动70多次,文艺演出12次。”【9】(19)

  这些所谓的文艺诗词,现在也很难说有多大的价值,既无艺术性更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至于这些所谓的科研成果,其真实性更值得怀疑。过多的社会运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当时“一次以兄弟学校命题的试卷对一个班的数学突然进行抽测,学生成绩欠佳。”【7】(30)这说明海师当年受到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其他学校更严重。

  1958年,海门师范有4人被划为,另有一教师被宣布为特务开除公职。【7】(144-145)据前辈介绍,本来还拟将一会计内定为,校里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对其用各种粗鲁下流的言语进行人身攻击以期引蛇出洞,该会计忍辱负重终日一言不发,最终逃过一劫。按照海师支部1960年3月10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的总结,“支部发挥了战斗作用,如整风反右斗争中,分子掀风作浪,向党猖狂进攻……支部领导全体,坚决击退了分子向党进攻,辨明了大是大非,划清了政治界限,端正了政治方向,巩固了党在学校中的领导权。”【9】(5)1954年海门县中学生秋季田径运动会,海师学生丁士风诗歌中“做文能建国武能卫国的好青年”的文字被人断章取义后告发到运动会的领导人处,调查时他说明其来源于《中国青年报》并拿出该报作证,事件才平息。【18】

  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时代之外,无论教育环境还是人际关系,有限的温馨并不能完全遮住大时代的政治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海门师范短暂的十一年历史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而教学环境中硬件与软件的缺失更是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长久的消极影响。

  1958年4月8日,海门县文教局宣布:全县在学小学生129671名,比1957年增长了31%,已经普及小学教育。【3】(210)南通地区原来有青壮年文盲120多万人,1958年4月中旬,南通市人民委员会召开扫盲和普及小学教育积极分子大会,提出“一年扫盲,力争提前”的口号。【5】(174-175)这种形势下,1958年9月3日,海门县文教局发出《为保证9月10日实现“无盲县”,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再接再厉辅导好扫盲工作》的紧急通知,于当月底统计,全县11.4万多学员中,已有9.6万多人脱离了文盲状态,海门进入了“无盲”县的行列。【3】(213)

  1958年11月,南通地委书记谢克东宣布,南通已基本扫除文盲。【5】(174-175)同时,海门大量发展了业余文化技术学校,以后改称“红专学校”,最多时有学员91702人。全县普及了小学教育,有小学896所,学生108609人,近98%的学龄儿童进了小学。有农(职)业中学86所,学生8696人。全县高小、初中毕业生已经大多数都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3】(215)

  1958年8月31日新华社公布消息报道,几个月中全国新增小学33.7万多所,在校生由去年的6428万人增加到8396万人,866个县市基本扫除文盲,4850万人摆脱了文盲状态。【19】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称,至1958年6月底有1240个县普及了小学教育,参加扫盲学习的达9000万人,444个县基本扫除文盲。【20】当时甚至乐观地认为,全国在三到五年时间内,基本上扫除完成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等任务。【21】这种形势下,教师更是供不应求。1958年9月7日海门师范首届中师生提前毕业分配工作。同时新招普师班3个,开办1年制初中师资培训班2个;1959年,办1年制农中师资训练班和小学教师轮训班。【4】(710)

  1958年海门全县教育大普及中,海师组织了300个师生下乡动用学龄儿童入学和初中毕业生参加农中学习;1959年寒假组织所有回家的学生参加扫盲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0年又办了12所业余小学,10余所中学。(《坚持教育革命,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9】(19)

  1959年1月,海门又创办海门县初级师范速成学校,2月10日开学。学校无单独设置的校址校舍,以天补,飞鹫、常乐、悦来、四甲、余东、包场7个公社为点,每个点设2~3个班,每班50人左右。学制半年,课程设社会主义教育、语文、算术(珠算)、语数教学法、音乐、体育、美工等,每周28节课。学生来源为社会知识青年、20岁以上农中学生及公社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等,结业后,安排在民办小学与幼儿班任教。1959年7月,第一期结业后停办。【4】(709)南通师范应届毕业生6个班、南通女师4个班也都提前分配。【14】(96)

  ——事实上,直到1964年,海门全县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2岁及12岁以上的依然达283441人【4】(139)。说明这种暴风骤雨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质量不高、这批教师的教学效果更是粗糙,所谓“无盲县”的说法纯粹是出于政治的需要。甚至到了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海门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0976人,文盲率依然达2.11%【22】;南通大市非流动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05136人,文盲率为2.65%。【23】

  不仅海门师范在快速扩张,就是南通师范和如皋师范也在迅速扩张。时已在南通师范任教的王亦群回忆,当时南通师范由正常年份招生的4个班扩张到10个班【13】(95)(疑不含轮训、速师等,笔者注)。如皋师范,1958年在校生626人、1959年为1080人、1960年1265人。【24】(67)当时似乎没有人觉察到这种不顾社会经济现状、不按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教育大扩招所带来的危机,都表现出一种莫名的亢奋状态,1960年5月,到北京参加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的黄德范激动地写道:

  显然当时财政根本没办法支撑这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新兴学校的办学成本,“”的后遗症跟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暴露,1961年2—4月,海门开始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招生计划,停办部分学校,“海门县建筑工程学校、农业专科学校以及戏曲学校、农业大学、妇女红专学校、业余农民体育大学相继停办。8月,海门卫生学校、海门师范学校停止招生。”【4】(35)同时还动员超龄生回队,动员初中一年级和小学五年级以上超龄生1700多人回队参加农业生产。【1】(187)不过按照当时的说法是,“不论升学还是参加劳动,一切都是为了进一步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一切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因此,都有着光明灿烂的前途。我们是具有革命理想的青年,都应该自觉愉快地服从国家需要,在不同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25】

  由于经济发展形势的进一步恶化,1961-1962年,海门农村平均口粮每人每月22斤,全年264斤,最低的甚至每月不足15斤。【1】(173)整个海门与别的地方一样陷入了饥饿的状态。1962年4月2日,海门县文教局贯彻南通专署文教局针对学生营养不良的实际发出通知,决定学校体育课实施权宜措施:“(1)部分吃粮过少生活上有困难较大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可不上室外体操课。(2)适当降低体育课的教学要求,切实控制运动量。(3)适当多上室内理论课,以减少学生体力的消耗。”【3】(226-227)

  1962年4月28日,南通市人民委员会举行会议,开始讨论适当减少城镇人口等工作。【26】5月2日,江苏省委批转《省委宣传部关于1962年文教卫生系统调整事业、精简职工和减少粮食统销人口的意见》,提出“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紧缩编制,定员定额;改变体制,转为民办;少进多出,减少招生”,教育厅厅长吴天石任文教届的精简小组组长。【11】(715)

  小学规模的压缩、正常饮食不能得到保证,再加上精简城镇人口及上一年就已开始的停招,海门师范的停办慢慢的变成了了必然结果。1962年5月19日,海门县委副书记方明到校宣布:国家经济困难,党中央贯彻八字方针,海门县师范停办。小教轮训班3个班144人首先回原单位。21日,普师和幼师13个班先后离校回乡务农。三年级6个班285人在7月办理毕业手续,等候分配。【7】(147)尽管早有征兆,但毕竟有着非常大落差,不少师生是哭着离校的。【27】——1983年落实政策,当时海师师二400名学生获毕业待遇,重新安排工作。【7】(34)6月2日,江苏省委制发《关于停办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提出了对教职工的安排处理,以及校舍、设备和财务的解决的方法。同月14日,再次制发《关于停办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班学生和非毕业班学生的安排处理规定》,规定:对于应届毕业生,要结合实际需要,尽可能分配工作;对于非毕业班的学生,除发给肄业证明外,家住农村的,一律动员回乡参加生产,家住城市的可采取到农村、农场落脚,或随父兄从师学艺,也可参加各种各样的形式的职业班学习;还可动员他们中条件较好的自愿服兵役和到财贸部门工作。【11】(716)——1962年,江苏的中等师范学校从1957年的33所减为20所,招生数更是从1960年的1.5万人骤减为1962年的500人。【11】(751-752)

  南通师范教师也被要求从59人减去27人(南通女师已于1958年5月合并入南通师范,笔者注)、教职员总人数从120人减去50人,当年仅招新生45人。【14】(100-101)如皋师范1962年教师数也从1961年的46人减少为30人,教职工总人数从上一年的86人减为57人【24】(66),且停招两年(1961、1962)【24】(284)。另有部分学生支援新疆:南通师范1963年73人、1964年50人(应届30人、往届20人)【14】(102)。如皋师范1962年一个班67人及1963年部分学生回乡务农【24】(283-284),1963年有37名、1964年有57名毕业生支援新疆工作。【24】(71)1963年9月,海门有16名教师支援新疆工作。【2】(24)(笔者暂无海门师范学生支援新疆的数据。)“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批师范生的命运再次证实了这一点。——1961年至1963年,海门全县共精简了教职工2633人(中学到小学、公办到民办,调离文教系统,包括归农),其中公办中小学1563人,民办中小学1070人;1962、1963年共有近两万名中小学毕业生及中技肄业生投入生产。【3】(231-232)南通共停办了三所高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5】(233)

  事实上,直到本世纪初经过数年的大扩招再加上长达二十余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小学教师供不应求的局面才得以改变,这也再次证明了1962年缩减中等师范学校的不合理性,只是这种代价在宏大的历史面前常为人所忽略。

  海师校庆来到了,哪哟儿哟得几喂,敲起锣鼓真热闹,格龙格龙格龙格冬,敲起锣鼓真热闹。创校九周年虽轻,雄心壮志冲云霄。有了党的好领导,事业规模大发展,事业规模大发展。

  自从教育大革命,哪哟儿哟得几喂,师生来把钢铁炼,格龙格龙格龙格冬,师生来把钢铁炼,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思想面貌大转变,知识分子工农化,精神扬,精神扬。

  工厂农场畜牧场,哪哟儿哟得几喂,生产基地样式全,格龙格龙格龙格冬,生产基地样式全,劳动锻炼创财富,思想物质双丰收,四个观点齐加强,政治觉悟大提高,政治觉悟大提高。

  师生同庆齐欢笑,哪哟儿哟得几喂,红专道路是目标,格龙格龙格龙格冬,红专道路是目标,教学改革衷心拥护,思想来武装,四个适当不偏废,教育方针要坚持,教育方针要坚持。

  大力支农红旗举,哪哟儿哟得几喂,增产节约号角鸣,格龙格龙格龙格冬,增产节约号角鸣。千军万马誓出师,高歌迈进跟党走,欢度校庆迎国庆,海师师生齐跃进,海师师生齐跃进。【9】(22)

  (因档案年久,词曲作者名字不清晰,据文中“创校九周年”、“欢度校庆迎国庆”等文字推测当创作于1960年8-9月之间。笔者注)

  【1】海门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著.海门地方史(第2卷)[M].北京:党史出版社, 2014.

  【2】海门市教育局编志组编. 海门教育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9.

  【3】海门县教育局编. 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下册[M](内部出版),1994.

  【4】海门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海门县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

  【5】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著.南通地方史(第二卷)[M].北京,党史出版社,2011.

  【7】陈情主编.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史(1906-2005)[M](内部出版),2012.

  【9】海门县师范一九五九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R].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馆藏档案.

  【11】陈乃林、周新国主编. 江苏教育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2】海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海门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14】朱嘉耀主编.南通师范学校史(第一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5】梅鼎斯基作,于卓节译. 苏联国民教育制度[N]. 人民日报,1949-11-14.

  【17】吴建华. 反右倾鼓干劲,大干一冬春,掀起以养猪带头的副业生产高潮[N]. 南通市报,1958-11-26.

  【19】新华社. 加强党的领导,发动群众办学,教育事业出现空前繁荣景象[N]. 南通市报,1958-9-2.

  【20】陆定一.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N]. 新华日报,1958-9-3.

  【21】新华社. 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N]. 南通市报,1958-9-21.

  【22】南通市海门区统计局、南通市海门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南通市海门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人口受教育情况[EB/OL].

  【23】南通市统计局、南通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南通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受教育情况[EB/OL].

  【24】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史编委会.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史[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5】南通市一九六一年中学毕业生代表会议《给全市高中初中毕业同学的一封信》[N]. 南通市报,1961-8-15.

  【26】郑. 市人委举行第三次会议,讨论适当减少城镇人口等工作[N]. 南通市报,1962-4-29.

  【27】王亚东.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原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校长王德范二三事[N]. 海门日报,2012-4-2.

  【28】T教育科技和文化. 国家统计局1999年统计年鉴[EB/OL].



最新文章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