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破解女人如厕难题小细节见大文明
一场电影完毕,数十名观众鱼贯而出,不少人直奔同一目的地——卫生间。很快,女厕门口就排起了长龙,每过一两分钟,部队才慢慢向前移动一下。这是记者近来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商场电影院公共厕所外看到的一幕。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周围的男厕“随来随进”。(见3月22日《法治日报》)
公共场所女人“如厕难”,早已不是新鲜论题。究其原因,生理差异决议了女人如厕时刻更长,当面对孕期、生理期等特殊情况,女人对厕所的运用需求又会促进提高。而当下,许多公共场所的公厕是依照男女1:1的份额设置厕位,也就导致“男厕冷清清,女厕排长队”的现象经常演出,这给女人出行带来很大不方便,也拉低了公共场所的服务水准。
其实,住建部2016年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规范》就曾规则,女人厕位与男性厕位的份额为3:2,人流量较大区域为2:1。一些区域也连续出台区域规范,比方上海市2017年9月发布的《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规范》规则,时段性客流特征显着、负荷大的公厕,男女厕位份额宜为1:2.5,或宜设无性别厕间。但实际中,部分公共场所没有履行相关规则,或因本钱和空间规划等要素的约束而在履行中打折扣。
破解公共场所女人“如厕难”,还需从多个层面出实招。一方面,应增强有关规范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各地要催促既有公共场所优化男女厕位份额,推进新建公共场所在规划时将有关问题归入考虑。另一方面,若暂时不具备改造条件,无妨将运用率较低的男厕改形成无性别公厕或女厕。在这方面,现在已有一些城市作出了测验,比方,深圳在部分公园男女厕位完成1:2的基础上,又在男女厕所之间增设了两道带锁的推拉潮汐门,当锁住男厕一侧的潮汐门时,厕间就会调整为女士专用。此类立异做法,无疑值得更多城市“抄作业”。
破解女人“如厕难”也是一道民生考题,这道题答得怎么,检测着城市管理的才智。各地各部门应当动脑筋、想办法,让更多女人远离“如厕难”的为难。未来,咱们也乐见更多民生需求得到注重和满意,让城市更有情面味儿。